当然,社论体不是不可以写,但你首先得有写社论的权利,我们也得有发表社论的资格。
《民法总则》的制定将极大地推进民事立法的系统化过程。另一方面,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规则、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老年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
整个民商事立法都应当在民法总则的统辖下具体展开。《民法总则》确立了普遍适用于各个民事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基本原则,消除了各个法律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就使民事立法体系更加和谐一致。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法总则》不仅奠定了民法典分则制度设计的基本格局,而且也为整个民事立法的发展确定了制度基础。《民法总则》的颁行有效协调了民法和商法的关系。该法强化了对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保护,有助于弘扬公共道德,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市场行为规则方面,确立了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都是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该法详细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等具体规则,并对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则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代理规则。继续采纳《民法通则》的经验,专设民事权利一章,集中地确认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充分地彰显民法对民事权利保障的功能。一个社会没有法律信仰,法治国家这个大厦就无从建起。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作者系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 进入专题: 法律信仰 。自2014年以来的连续三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
针对这种情况,七五普法规划作了专门安排部署,把领导干部作为七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既要宣传宪法知识,更要弘扬宪法所蕴涵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权利义务相一致等基本法治精神,使之变成人们的法律信仰。
也决定了宪法教育在国家的各种教育中居于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对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过去30年的普法使得全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有一天,秦孝公问商鞅:这些制定出来的法律,如何让老百姓遵守呢?这一问被当代学者称为孝公难题或孝公之问。这一命题让法治直达人心,抓住了法治建设的本质。一个没有法律信仰的社会,很难称得上是现代社会。
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和事件,组织执法司法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权威的法律解读。这四个方面在实际中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
但是,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差距尚大。2000多年前,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新形势下的法治宣传教育应当实现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的转变。因此,七五普法规划特别强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实践证明,实行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国家的伟大创举和优势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今天,法治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旋律,成为时代精神和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扩大公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提高立法质量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律精神融入公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培育以法律信仰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有利于祛除暴戾之气,涤荡不正之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培育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发出来的对法律的情感和意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发挥公职人员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执法、司法机关应当用自己全部的执法司法活动宣传教育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决定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宪法教育。四是敬畏法律规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自觉服从法律判决。公众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过程。
其次,法律信仰还有赖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途径。
这种情感包括认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体现的是对法律自觉自愿地忠诚和尊重。2016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提出了许多措施要求。
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把充分说理、解疑释惑贯穿于每一个案件办理的全过程,弘扬法治精神。何为法律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多次强调法律信仰问题。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七五普法大幕已经拉开。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社会的最大凝聚力,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中,寻求和扩大社会最大公约数的过程。
破解孝公难题的迫切需要。必须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如何培育法律信仰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依靠法治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滋养,在潜移默化中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
二是信服法治是现代社会最适宜的治理方式。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尊法放在了第一位。